法媒文章:太轻变私服传奇空事业将激励中国创新
时间:2020-02-11 13:09 点击:次
参考消息网1月22日报道 法国《世界报》网站20日发表文章称,发展航天事业将激励中国创新。文章编译如下:
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给中国航天计划至关重要的一年画上了圆满句号。作为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将使中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算上这次发射,中国成为过去一年中全球火箭发射次数最多的国家(总共34次),超过了美国(27次)。预计今年将发射超40次。
2019年,中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是人类探测器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欧洲太空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马尔科·阿利贝蒂表示:“长征五号是中国最重要的成功之一。这极其重要,因为这为一些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铺平了道路,诸如建立自己的空间站、探测火星和载人航天飞行。”他说:“长征五号是中国航天计划的基石。”
2020年,它将承担发射一个新的月球探测器的重任,这个探测器将负责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此外,它计划将一个巡视器和一个轨道探测器送往火星。错过这个时间段就要再等两年,因为火星与地球每隔26个月才会处于一个比较“短”的距离内。
这次任务如果成功,将会再次证明中国技术实力上升。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2016年曾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力争2030年左右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
除了探测星球,中国已打算建造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为自己的雄心投入资金。这些投入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专家认为:“影响主要是间接的,就是将一些必不可少的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比如天气预报。美国全球定位系统每年可给美国带来大约4000亿美元经营收入。越来越成熟的北斗系统将会对中国经济发挥同样的作用。”
阿利贝蒂认为,只要需要,中国航天计划的影响将不会停留于此,他提醒说:“首先,它们促进了自己国家的经济,因为需要造卫星、微信息处理机、原子钟……而更主要的是,所有这一切都鼓励创新,其中部分创新将被用于其他应用。最初的手提电脑就是美国的程序员们为‘阿波罗’飞船研发的。据估计,用于航天计划中的1欧元(1欧元约合7.6元人民币——本网注)可为该国经济带来10欧元的收益。”
阿利贝蒂提醒说:“我们欧洲人的看法与美国有所不同。我们试图把中国当成伙伴。”
2018年11月,中国定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设的空间站的核心舱模型在珠海航展上亮相。(法新社)
【延伸阅读】美媒评述:中国火星计划展现太空雄心
参考消息网1月20日报道 彭博新闻社网站19日发布文章称,中国火星计划展现太空雄心。文章编译如下:
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准备展开一项年中火星任务,它标志着一份太空探索清单上最雄心勃勃的项目。
无人探测器在火星着陆将宣告中国成为太空超级大国努力的成功。中国已经拥有了在月球漫步的探测器,并且正在制订到本世纪30年代运行轨道空间站、建立月球基地和探索小行星的大胆计划。
非营利性的行星学会的太阳系专家埃米莉·拉克达瓦拉说:“这关乎声望,关乎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技术能力。如果他们能够实现这种着陆,他们就做到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在中国科学家远眺火星之际,他们有很多同伴。由于火星和地球的飞行轨道距离靠近——这种现象每26个月才出现一次,今年有望成为探索这颗星球的突破性一年,这颗星球曾激发出无数的科幻故事。
美国、欧洲、阿联酋等的航天机构计划在今年7月或8月进行发射,届时火星和地球的距离将最为靠近。私营部门——尤其是埃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轨道公司——也有探索火星的计划。
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探测器将帮助科学家确定人类能否在宇宙其他地方生活。
去年12月,随着被称为“胖五”的中国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将卫星送入轨道,中国的航天计划通过了一项重大测试。
中国媒体称,随着长征五号火箭现在重新投入运行,中国可以继续实施其雄心勃勃的2020年发射计划,其中包括向月球再发射探测器,以及采取措施推进预计于2022年前后完工的空间站的建设。
为了抵达火星,各国已经进行了数十次尝试,其中一半以上的行动以失败告终。1976年,美国的火星探测器成功实现了火星登陆。
火星学会中国分会人士表示:“在国家层面,美国已经做到了,我们中国也能做到。”火星学会是一个推动火星探索的全球性组织。
2011年,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曾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但由于火箭变轨发生意外,未能实现探测。中国探索火星的下一次发射,将发射环绕火星的轨道飞行器以及火星车。这段旅程很可能需要7个月时间。
总部在丹佛的航天企业投资机构旅行者航天控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迪伦·泰勒说:“中国的火星计划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它把轨道飞行器、着陆器和火星车集合在一起。如果他们获得成功,那么这毫无疑问会让中国的航天计划进入第一梯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去年10月曾对中国媒体说,中国这颗尚未命名的探测器将研究火星的大气、地质和磁特性——这有可能提供有关太阳系起源的线索。
香港航天学会创办人雷健泉说:“中国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经济上的优势。”他说,中国的电信设备、导航卫星和天气观测系统制造企业就属于很可能会得到促进的部分。
一直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顾问的密歇根大学教授尼尔顿·伦诺说,与月球相比,火星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目的地,不仅因为它更遥远,还因为它稀薄的大气层。
(2020-01-20 13:57:15)
【延伸阅读】澳门将设太空探索中心 港媒:助力中国深空探测
参考消息网12月18日报道 港媒称,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12月15日在一个航天科普展开幕式上宣布,澳门首颗太空探索卫星被命名为“澳科一号卫星”。
据香港亚洲时报网站12月16日报道,在开幕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还宣布设立澳门太空探索与科学中心,以协助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深空探测合作,并帮助粤港澳大湾区的此类科研机构相互合作。
报道称,这颗卫星将于2021年发射,,旨在观测南大西洋上空地球磁场异常区磁场变化的精细特征。
地球物理学家们相信,对南大西洋上空地球磁场异常区进行研究,有助于他们找到地球磁场减弱的原因。
报道称,该卫星计划由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该实验室由中国科技部批准,于2018年10月8日揭牌。
该实验室负责人张可可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地球和行星物理学家。2018年他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来到澳门。
近期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个卫星计划的进展比我预想中要快得多。我可以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到这个重点实验室。”
报道称,他的研究团队有大约40名专家和学者,其中包括来自全球知名机构的领军人物和年轻人才。早在该实验室获得科技部批准之前,他们就参与了中国深空探测的重大项目。
中国将于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张可可的团队也参与了火星探测器的研发工作。
他说:“火星探测器将从火星收集数据,我们将用我们的设备来分析这些数据,用于研究火星内部结构和行星演化史。”
除了深空探测外,实验室的学者还对月球物理学、行星物理学、月球地质学和行星化学等领域进行研究。
(2019-12-18 10:01:00)
【延伸阅读】新媒评长征五号成功复飞:中国朝航天强国迈出坚实一步
参考消息网1月3日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月2日发表文章称,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坚实一步。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上周五(2019年12月27日)晚上成功发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被视为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这是长征五号的第三次发射,此次航天任务的重要性在于它验证了长征五号的关键技术。
在2016年11月的首次发射中,任务最终顺利完成,让长征五号成功“首飞”。隔年7月的第二次发射任务则宣告失败,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来的调查显示,火箭的发动机出现故障,局部结构发生异常,导致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
长征五号第二次的试射表现说明其技术——特别是长期阻碍中国航天领域发展的发动机技术,当时尚未完善成熟,也引起外界对中国火箭技术发展的质疑。
如今再次执行发射任务,相关人员历经两年多的修复与研发,攻克了发动机技术,终于以努力换来了成功。据中国媒体披露,研制团队集合了中科院、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20多家单位的数百名专家学者的力量,共同进行技术攻关。
半年下来,长征五号在2018年4月完成归零评审,氢氧发动机连续经历了14次试车考核,均获成功。不过,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改进后的发动机同年11月在长程试车过程中出现问题,但最终得以迅速解决。
到了2019年4月,在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总装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一台用于后续任务的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试验数据分析过程中,出现了异常振动频率。科研人员后来发现问题是发动机局部结构对复杂力热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引起共振,于是改进了发动机结构并完成了十多次大型地面试验。
长征五号这次成功复飞,不仅表明困扰这款火箭的发动机问题基本获得解决,更是标志了中国发射更重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往更远深空的能力业已提高。
面向未来,此次任务的成功也预示长征五号即将正式进入应用阶段。它已被指定为载人空间站、探月工程三期乃至首次火星探测等重大航天任务的运载工具。可以预见,早前因发射任务失利而推迟或搁置的部分航天任务,有望在不久后展开或重启。